返回

第四期《三秋》
HK$80.00
就像昨天才發生,又像隔了三個秋天。「如三秋兮。」或許這個不再通用的時間單位,反而更能捕捉在文化生活中,一些離我們亦近亦遠的事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直到一半的文稿都已經完成時,今期的主題還是「知秋」。我們起初想營造「一葉知秋,以小見大」的氛圍,但在準備的過程,我們都成長了很多。一方面,我們再不想以介入社會的姿態經營《復古文藝》;另一方面,我們也想在雜誌整體鋪排的層次上,能注入更多我們的心思和生命。因此,經過長達九個月的沉澱,我們終於在半本《知秋》的基礎上,完成了《三秋》。
本期雜誌由三章組成。〈葉拓遊戲〉圍繞自我書寫和後現代書寫,它們其實都是對「偉大文本想像」的回應。串連起來,裡面的文章似乎都在訴說:書寫自我,即書寫時代。
〈綠葉之死〉的課題是「愛與和平」。我們按時序介紹美國的音樂與文學史,從50年代的搜索一代(BeatiGeneration),說到90年代的「世界音樂」(WorldMusic)文化,回顧「愛與和平」與抗爭改革如何扯上關係。我們的編輯團隊作為於本世紀10年代在香港就讀中學和大學的一代,探討這個議題的意義,自然不言而喻。
最後〈三葉知秋〉繼承了以往「翻譯版」的工作,收錄了三篇從語言問題思考社會文化的文章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直到一半的文稿都已經完成時,今期的主題還是「知秋」。我們起初想營造「一葉知秋,以小見大」的氛圍,但在準備的過程,我們都成長了很多。一方面,我們再不想以介入社會的姿態經營《復古文藝》;另一方面,我們也想在雜誌整體鋪排的層次上,能注入更多我們的心思和生命。因此,經過長達九個月的沉澱,我們終於在半本《知秋》的基礎上,完成了《三秋》。
本期雜誌由三章組成。〈葉拓遊戲〉圍繞自我書寫和後現代書寫,它們其實都是對「偉大文本想像」的回應。串連起來,裡面的文章似乎都在訴說:書寫自我,即書寫時代。
〈綠葉之死〉的課題是「愛與和平」。我們按時序介紹美國的音樂與文學史,從50年代的搜索一代(BeatiGeneration),說到90年代的「世界音樂」(WorldMusic)文化,回顧「愛與和平」與抗爭改革如何扯上關係。我們的編輯團隊作為於本世紀10年代在香港就讀中學和大學的一代,探討這個議題的意義,自然不言而喻。
最後〈三葉知秋〉繼承了以往「翻譯版」的工作,收錄了三篇從語言問題思考社會文化的文章。
數量
加入購物車
Powered By
